2025年01月11日

访谈|中国教会需要从强调“牧养性”转型为强调“使徒性”

作者: 李世光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2年03月28日 10:33 |
播放

改革开放后,中国教会在人数和规模上增长很快,近十多年来伴随着城市教会的兴起,对于牧养的重要性又越来越强调,不同的牧养模式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着。

日前,一位华东牧者D牧师分享了自己的看见,谈到之前中国教会更多是一种“牧养性”的模式,或者说是一种“牧者喂养信徒”的“喂养型”、“牧养型”的模式,但伴随着教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教会需要成长为“使徒性”的模式,即“人人被建造、人人做门徒、人人被派遣”的模式。

“需要让每一个信徒都厉害起来,都能够成为不再只是依靠牧师牧养的信徒、不再是只知道自己需要被喂养、被服事的信徒,而是每一个人都能够站起来,像门徒一样活着,去服事,服事教会,服事社会。”D牧师说。

中国教会现在处在一个由数量转为质量的窗口期

“中国教会信徒的数量其实可以说并不小了,但是客观来说成为基甸三百勇士一样的人的数量太少了、成为精兵的人太少了。”D牧师说,“所以比起来数量,中国教会的信徒们更加需要提升的是质量。”

这位牧者提到这几年疫情等各种环境让越来越多的牧者和教会看到信徒生命的扎根、使命的建立、教会内在建造的重要性。“现在正处于这样的一个窗口期——由数量转为质量的窗口期——如果错过了,就很可惜。”

D牧师提到,最近几年也看到不少教会透过各种风格的类似运动、口号式的全教会式的推动一种阶段性的发展,这肯定有这样做的意义和价值所在,“但是这样做很多时候只能够让人看到外面的挑战,而看不到里面的实质。信徒都应当成为使徒性的信徒,教会应当成为使徒性的教会。”

强调使徒性是希望信徒成为门徒被派遣

所谓使徒性的教会,这位牧者解释说,教会牧养是重要的,但教会并非只要围着牧养转。而是必须以异象为指引,装备信徒成为门徒,唤醒每个信徒的身份,以至于进入使徒性差派,成为教会与社会的服侍者。

在传统的牧养性的教会里面,是一位或者几位牧师不停地喂养众羊群,好像这样做一个理所当然的事情一样。这样做的结果是牧养的人一直不停地在劳苦,因为信徒们都觉得“你是被呼召被分别出来的,你穷也是应该的,你付出很多也是应该的”。所以这样会导致牧师是很不健康的,“没有办法健康,因为大家觉得一切都是应该的,一切的付出也都是应该的。”而众羊群就等着牧师来去喂养,“请喂养我们,请为我祷告”,所以众羊群就是应该软弱,“你是牧师,所以你就应该刚强,就应该牧养我们。”羊群吃饱喝足了就可以了,就散开各自继续忙自己的事情去了。

D牧师提醒说,在教会中,牧养和被牧养当然都十分重要,但是教会却不能够一直只是牧养和被牧养,不能够一直满足于牧养性的教会模式,而应当成为更强调“使徒性”的的教会,信徒也应当成长为“使徒性”的信徒。

每一个信徒都需要被赋能、赋权,祝福这地

【弗4:12】 为要成全圣徒,各尽其职,建立基督的身体。

如同使徒保罗提到的,教会当中有五重职份——使徒,先知,传福音的,牧师和教师。这些职分相互配搭,才能够成全整个的基督的身体。在教会中,每一个人都找到自己被神呼召的职分,他/她才能够被差遣。

D牧师澄清说:“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是使徒或先知。但是每一个信徒都生来具有使徒性和先知性。可以说信徒里面有一个极大的潜能,他们是使徒性与先知性的神百姓。”

“信徒可以为别人按手祷告,不需要都是牧师来做这些事情。每一个信徒都需要成长成熟,并且都需要被赋能——这就是人人受装备的重要:要把神的能力赋予给他。然后就是赋权:让信徒在身份中觉醒自己属灵的权柄。 这个能力和权柄并不是牧师给予的,而是当一个信徒意识到自己的身份以后,就自然而然的可以支取神儿女的能力和权柄。所以,当一个信徒被赋能和赋权以后,就可以被差遣。”

“这个意思并不是说大家都到教会来全职服事,都来教会上班。教会是一个装备信徒的地方,当一个信徒在教会得到装备以后,是需要奉差遣进入到各自的领域参与服事的。”

D牧师说:“每一个信徒都需要得到装备,成为有属灵知识装备的信徒。让信徒知道自己来到教会不仅仅是被满足、被喂养的,也要被差遣。这样,他们才能够真正的进入到这个世界,才能影响到这个世界,真正在世界上成为光和盐,把福音传遍所有的未得之地、未得之民。”

“很多教会和信徒都很重视想要完成主耶稣托付的大使命,把福音传到地极。但是其实在21世纪的今天、在福音已经被传播了2000年后的今天,也许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被呼召要去到“远方”未得之地。”D牧师提醒说:“未得之地、未得之民其实就在每一个你所在的领域,就在你上班的公司,就在每一个信徒的身旁。”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